本文作者:访客

二手车公里数争议,责任归属引热议,距离单位转换引发问题如何解决?

访客 2025-09-17 16:21:42 11709 抢沙发
关于二手车里程数单位问题,说好是20万公里却变成20万英里的责任归属问题,摘要如下:,在交易过程中,若二手车实际里程单位与双方约定不符,产生纠纷时,责任的承担需视具体情况而定,若因卖方故意误导或欺诈导致单位错误,责任应由卖方承担;若是双方在沟通时产生误解或疏忽,双方可能需共同承担责任,具体责任的承担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交易事实来判断。
近日,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在某二手车平台购买一辆标注行驶里程20万公里的轿车,提车后发现仪表盘显示为20万英里,约合32万公里。经专业机构检测,车辆实际里程数与卖家承诺严重不符,导致王先生以高于市场价5万元的价格购入。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更多细节解读。

说好是20万公里的二手车变成20万英里,责任由谁承担?

  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八条及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,二手车交易中里程单位混淆的责任归属需满足“欺诈故意”与“因果关系”双重条件。

  卖家作为专业经营者,在明知车辆实际里程为英里制的情况下,仍以公里制标注或未主动说明单位差异,可推定其存在主观故意。

  专业经营者通常具备车辆检测、数据核验的能力,其未履行对关键信息的核实义务,或通过格式条款规避告知责任,均可能被认定为“明知而为之”。

  消费者需证明其因单位混淆陷入错误认识,并基于此签订合同。

  当卖家未披露里程单位,而消费者基于对“20万公里”的合理预期决定购买,后因实际里程远高于预期导致财产损失,即可满足因果关系要件。

  司法实践中,法院会结合车辆市场价格、同类车型里程与价值的关联性等因素,综合判断消费者是否因单位混淆遭受实际损失。

  欺诈成立,卖家需承担“退一赔三”的惩罚性赔偿责任。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,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,应按照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,增加赔偿的金额为购买价款的三倍。

  卖家还需承担消费者因维权产生的合理费用,检测费、律师费等。

  卖家能证明单位混淆系“重大误解”或“非故意过失”,因系统错误导致单位显示错误,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可能减轻或免除责任,但需承担举证责任。

合同隐瞒欺诈的认定标准有哪些?

  合同隐瞒欺诈的认定需满足以下四项标准,且各标准之间需形成完整的证据链:

  1. 主观故意

  欺诈方需明知信息虚假或隐瞒关键事实,仍希望或放任对方陷入错误认识。主观故意的认定需结合行为人的职业、经验、交易习惯等因素。

  2. 欺诈行为

  欺诈行为包括积极作为(虚构事实)和消极不作为(隐瞒真相)。

  虚构事实指通过伪造文件、篡改数据等方式制造虚假信息;隐瞒真相指对影响合同订立的关键信息保持沉默。

  司法实践中,格式合同中的“免责条款”未以显著方式提示消费者,可能被认定为隐瞒真相。此外,欺诈行为需具有“重大性”,即足以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信息。

  3. 因果关系

  受欺诈方需证明其因欺诈行为陷入错误认识,并基于此签订合同。因果关系的认定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,如消费者自身疏忽、市场波动等。

  司法实践中,法院会结合交易习惯、行业规范及双方举证能力进行综合判断。消费者在签约前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,可能被认定对损失存在过错,从而减轻欺诈方的责任。

  4. 损失结果

  欺诈行为需导致受欺诈方遭受财产损失或合同目的无法实现。财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;合同目的落空指消费者基于欺诈行为签订合同,但无法获得预期利益。

  损失结果的认定需以实际发生为准,但若损失可预见且必然发生,法院也可能支持预期损失的赔偿。

合同隐瞒欺诈 合同纠纷责任认定 合同纠纷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njlsrc.cn/law/992.html发布于 2025-09-17 16:21:42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武汉律师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1709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